- Feb 20 Mon 2017 14:17
[非母語人士的英語課] 華盛頓沒砍櫻桃樹?
- Jan 17 Tue 2017 14:09
期末小活動 單字變變變
- Oct 11 Tue 2016 11:54
是旅遊帶動了英語喔! 聊聊世界流動的非語言因素
常常有家長發現,帶小朋友去非英語系國家玩,回國後,小孩竟然想學英語,我想,除了日本這個相當特殊的案例,各國還是把英語當作觀光利器,至於日本的特殊性 (其實大半的旅遊產品是內銷的),可以另外專文討論,原來旅遊也是英語學習動力之一。
- Oct 05 Wed 2016 08:04
當川普成為候選人 --- 淺論選舉語言
- Sep 26 Mon 2016 14:37
以知識守護台灣 確立台灣主權的根基
忽然接受到挑戰般的發問,台灣是誰的?還沒時間細想,我就說,台灣是獨立國家,但是需要各位的知識,為它守護。
忽然超乎政治人物期望的,我選擇為台灣留一條彈性空白的路線,下一代有充分的自由去主張台灣的外交路線,但是,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這樣做,台灣需要經貿的持續發展,需要政治路線上的成熟穩健,這都需要知識。
- Sep 21 Wed 2016 10:25
英語帶你走世界---從意飛族到打工度假
- Sep 06 Tue 2016 11:35
在亞洲自在的旅遊 --- 由英語談亞洲的國際化
寫下標題時,不免想到一位華裔,後半生也算是為華人,他就是李光耀。我研究英語時,常常會有認同錯亂的情況,讀的是英國文學,嚮往的是東岸的衛斯理女子學院的口音 (無法認同,因為我覺得美國一般口音比較通用,英國腔在世界上也慢慢吃鱉了,好萊塢電影中的場景,人人羨慕英國腔的劇情,可算是個例外),既然身為亞裔人,我是怎樣的英語使用者呢?這位華裔,透過他一生的建國、發展新加坡,用行動告訴我,不是貿易、不是外交,英語實實在在就是國際社會上的亞洲各國。
我常常在上海、香港或東京,以英語或華語用餐和check in 時,或想著自己幸運又巧合的身處台灣,又緊鄰著日、韓、中這三大國際貿易國,讓我的台灣人身分,同時也沾染了濃濃的國際性,說到這份國際性,一般人可能習以為常卻不自知,每年會不小心的吃幾次麥當勞,找不到丹堤時,星巴克就是我的好朋友,Subway 是另一個比較健康的選擇,當我覺得漢堡好像比較危及心臟健康。因此,當我碰到英語場合,我會很慶幸,相較於歐洲其他語種的國民,我好像沒那麼大的心理阻力,我不覺得使用英語是一件應該想個三秒鐘的事。
- Jun 02 Thu 2016 09:03
[非母語人士的英語課] 不太想談及的校園槍擊 mass shooting
- Apr 29 Fri 2016 09:29
[非母語人士的英語課] 聊聊BBC
相信收看媒體也是許多人學英語的方式,不但吸收到英語,國外的見聞也順便吸收,甚至看到關於台灣的報導,還另有一番親切感。我就聊聊BBC,大英國協雖然目前只是個概念,不向美國可以聯合全部的州去打伊拉克,倒是有全球性的新聞網可以聯繫這個國協。
我常常從BBC 聽到印度、緬甸以及紐澳的新聞,從其中發現世界還是有許多趣事,不管是非洲的原始草原,或是東南亞的女性地位,總之,只要是大英國協的範圍,聽聽廣播,就盡收耳底,說來CNN的廣度,有時候還沒有BBC廣,第一次波灣戰爭,我除了看CNN的戰車上直播,也看到了BBC電視直播的巴格達城,發現老牌媒體,即使沒有軍隊直接的幫忙,新聞的速度可一點不落後。
- Mar 23 Wed 2016 08:53
[非母語人士的英語課] 復活節來了!
最近在教復活節,也想到台灣的節慶教學和文化教學,得益於商業的很多,天母的萬聖節遊行,就是由大小商家組織起來的。復活節雖然在台灣比較不過,香港可是列入公共假期,也有一些活動可以參加,各商場也有復活節特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