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寫下標題時,不免想到一位華裔,後半生也算是為華人,他就是李光耀。我研究英語時,常常會有認同錯亂的情況,讀的是英國文學,嚮往的是東岸的衛斯理女子學院的口音 (無法認同,因為我覺得美國一般口音比較通用,英國腔在世界上也慢慢吃鱉了,好萊塢電影中的場景,人人羨慕英國腔的劇情,可算是個例外),既然身為亞裔人,我是怎樣的英語使用者呢?這位華裔,透過他一生的建國、發展新加坡,用行動告訴我,不是貿易、不是外交,英語實實在在就是國際社會上的亞洲各國。

我常常在上海、香港或東京,以英語或華語用餐和check in 時,或想著自己幸運又巧合的身處台灣,又緊鄰著日、韓、中這三大國際貿易國,讓我的台灣人身分,同時也沾染了濃濃的國際性,說到這份國際性,一般人可能習以為常卻不自知,每年會不小心的吃幾次麥當勞,找不到丹堤時,星巴克就是我的好朋友,Subway 是另一個比較健康的選擇,當我覺得漢堡好像比較危及心臟健康。因此,當我碰到英語場合,我會很慶幸,相較於歐洲其他語種的國民,我好像沒那麼大的心理阻力,我不覺得使用英語是一件應該想個三秒鐘的事。

李光耀證實了我的假設,作為一個亞洲人,這二、三十年的經濟發展,的確是非常國際性的存在,李光耀在二、三十年前推行英語時,說了一句話:"Those who left behind, suffer. " 落後者必定受苦,印證到中國大陸,改革開放前,中國多吃了很多苦。我想,英語不只是外貿,不只是外交,英語是亞洲各國存在的實際風貌,想自在的旅遊,想吸引世界一流人才,必也英語乎!李光耀,先走的人有遠見,跟著走的人有決心。希望國際化的亞洲,已經達到李光耀當初的理想。

 

約瑟 2016.9.6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oldwy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